猫律师网

商品虚假报道如何定罪?

98人参与 |  2024年06月13日 03:24|  作者:   |  评论:0
  摘要  

商品虚假报道如何定罪?1.民事责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因商品虚假报道受损的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包括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赔偿因商品或服务缺陷造成的损害等。此外,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如不能提供...

商品虚假报道如何定罪?

1.民事责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因商品虚假报道受损的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包括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赔偿因商品或服务缺陷造成的损害等。此外,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如不能提供虚假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先行赔偿。

2.行政责任:根据《广告法》,对发布虚假广告的行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处以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两年内有三次以上违法行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并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甚至可能面临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广告业务的处罚。

3.刑事责任:若商品虚假报道造成严重后果,如导致重大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相关条款,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虚假广告罪”等。根据刑法规定,可处以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55条、56条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5条、55条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20条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0条(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第222条(虚假广告罪)等。

虚假广告损害竞争者信誉,怎么索赔?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虚假广告损害竞争者信誉的行为主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制。当竞争者的信誉因虚假广告受损时,受损方有权依法寻求赔偿,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回答要点:

行为认定:首先需要确认该广告是否构成虚假广告,即广告内容是否存在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信息,是否对商品的质量、性能、产地、用途等作了夸大或不实的宣传。

损害事实:受损方需证明其商业信誉确实因虚假广告受到了损害,这通常涉及到市场份额的减少、客户信任度下降、销售额下滑等方面的证据收集。

因果关系:受损方还需证明其信誉损害与虚假广告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即损害是由于虚假广告直接导致的。

索赔范围:赔偿范围可能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合理的调查费用、为恢复名誉而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可能的精神损害赔偿(如果法律允许)。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该法第20条进一步规定了对于实施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行为的法律责任,包括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4条要求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第56条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广告主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65条及之后的条款规定了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则,明确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受损的竞争者可以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要求虚假广告的发布者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面对虚假广告损害竞争者信誉的情况,受损方应首先固定相关证据,包括虚假广告的内容、传播范围、自身信誉受损的具体情况和经济损失等,然后依据上述法律法规,通过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提起民事诉讼等方式,要求虚假广告的发布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赔偿损失。

诽谤竞争对手算不算违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框架下,诽谤竞争对手可能构成违法行为,具体涉及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具体取决于诽谤行为的性质、后果严重程度以及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

1.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至第1027条的规定,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如果诽谤竞争对手导致其社会评价降低,受损方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这是对受害者名誉权的基本保护。

2.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违反此规定的行为将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罚款。这意味着,如果诽谤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手段,除了承担民事责任外,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3.刑事责任:在极端情况下,如果诽谤行为特别严重,造成重大损失或有其他严重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1条的规定,可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此时,不仅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还可能面临罚金和有期徒刑等处罚。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至第1027条(名誉权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禁止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1条(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诽谤竞争对手是明确禁止的行为,可能触犯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乃至刑法的相关规定,因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避免采取此类不当竞争手段。

商品虚假报道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秩序,还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我国法律对此类行为持严格打击态度,通过多重法律责任的设定,旨在预防和惩治此类不法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任何个人或企业都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商品宣传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共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来源:互联网,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扣扣号:185#0792#13去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