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围墙:这样的医学检测你在医院没见过
309人参与 | 2019年07月29日 20:11| 作者: | 评论:0
医学检测科技日新月异,政府严控医学检测费用加成,医院逐渐将更多的影像、检验、病理服务外包,从长远来看,已是必然的趋势。南昌的樊晨(化名)刚刚在6月份体验了一次“生死时速”。6月11日,樊晨和友人爬山时,突然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同行的友人速将他送往南昌的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就医,经中心名医门诊特邀心内...
医学检测科技日新月异,政府严控医学检测费用加成,医院逐渐将更多的影像、检验、病理服务外包,从长远来看,已是必然的趋势。
南昌的樊晨(化名)刚刚在6月份体验了一次“生死时速”。
6月11日,樊晨和友人爬山时,突然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同行的友人速将他送往南昌的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就医,经中心名医门诊特邀心内科专家吴印生院长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中心医护人员立刻拨打120并给以急救,在第一时间转送至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过手术后转危为安。
据统计,我国每年250万心梗患者大约只有5%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根据中国胸痛中心《2018年度胸痛中心质控简报》,全国非PCI 医院停留时间(DIDO)平均为101分钟,而樊晨在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仅仅用了不到24分钟就确诊病情完成转诊,在心梗救治的黄金120分钟内成功得到了有效救治。
樊晨只是受益于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精准高效医疗服务的众多客户中的一位。
医院超负荷,第三方检测中心空间很大
“医生只是让我去拍个CT,我去预约发现得排队一周,周日还不开放。”一位在北京某公立医院就诊的患者曾这样向媒体描述自己的经历,“我是冲着三甲医院的医生好才去的,结果卡在第一步的检查上。”
三甲医院当然也有自己的委屈。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5月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患者进一步向三级医院集中,三级医院2018年诊疗人次数已经达到了18.5亿人次,大量的医疗检查给影像科等科室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多的时候一天两百个CT平扫或者七八十个增强。因为工作量大,几乎就是一直看片子写报告,忙的时候连厕所都来不及上。”一位影像科医生表示。
CX超高端光速磁共振
然而,另一边大量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像设备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财经》杂志曾报道,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统计,中国基层医院医疗器械使用率低于40%,很多医疗设备长期闲置。有的基层医院每天CT检查服务只有7位到15位患者。
这样的对比绝非个例,在医学检测特别是影像检查方面,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在医疗资源的分布和使用效率上都存着非常大的落差。
打破医院围墙,让有实力的第三方医疗检测机构来承接这类业务的意义因此凸显,并且,这样的产业模式在发达国家已有先例。相对于综合大型医院,新型/中?型医疗机构将医疗检查外包的需求更迫切。以美国为例,综合性医院的诊断外包率仅为12%,?以诊所所代表的中?医疗机构,诊断外包率则?达88%。因此,不少医疗界人士对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充满期待,希望其成为调配检测设备资源的强有力的解决方案。
以合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为例,其引进了个体化治疗指导型PET-CT、光速3.0T磁共振、超高端256层螺旋CT、磁控胶囊胃镜、超声诊断仪、DR、乳腺钼靶等国际领先的尖端设备。其配备的飞利浦256层螺旋CT,分辨率较普通CT提高了4倍,辐射量却只有普通CT的十分之一。而这样一个自建的区域检测中心,平安的计划总投入达15亿元,这显然不是一般医疗机构所能承担的。
磁控胶囊胃镜
据悉,平安医保科技旗下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的成立,与当地公立医院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改善就医难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客户带来更加多样化的就医体验。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总经理江颖表示:“当前健康产业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分级诊疗是未来的趋势,第三方医疗在模式与理念上与这一根本策略契合,在不增加公共卫生投入的情况下,第三方医学诊断中心的出现,通过专业服务可以与公立医院形成互补,协作共赢,从而帮助一个城市提升整体健康保障水平,助力分级诊疗的实施”。
政策助力下,产业整合是未来
第三方医学诊断机构,是指独立于医院之外的,提供集约化、专业化的影像、检验、病理等医学诊断服务的单位,和医院一样,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机构。
从2016年到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继发布了10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及管理规范,其中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三类就属于典型的第三方医学诊断机构。
以影像诊断业务为例,目前依然是医院垄断绝大多数影像诊断需求。国金证券发布的一份报告曾测算,县级市独立影像中心主要承接公立医院溢出的CT、MR和DR检查需求,分流能力在15%左右;省会城市独立影像中心主要承接PET-CT等高端设备需求,分流能力可达50%。
超高端256层显微CT
相比之下,资金投入、建设成本相对更低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发展则更为迅速。仅在2017年一年,就新增实验室632家,超过过去2016年的总和。在多项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30%。
不过,随着产业的发展,未来功能集合的第三方检测或将成为产业趋势。2018年财新健康点发布的《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白皮书》预测:未来3-5年,行业内将出现越来越多整合影像、病理和检验三种业务、结合线上和线下模式的综合型第三方医学诊断平台。此类平台将提供一站式医学诊断解决方案,获得更大的产业协同效应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和精密检查中心三位一体的复合式医学诊断平台,能够为临床医学提供全面系统的诊断依据,这在中国过去医疗服务发展历史上几乎没有先例,也是全新的行业探索。
这也对诊断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对牌照获得能力、设备运营能力、资金持续投入能力、人才招募管理能力都是更大的挑战,无疑也会剥离出相当一批投机者,让整个行业更加趋向“巨人的战争”。
未来5年,平安将建1000家检测中心
2017年年底,首家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旗舰中心在南昌正式揭牌。短短两年如星火燎原,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现已在全国通过自建、共建、托管、移动及投资并购等形式布局330余家检测中心,覆盖全国省会城市及二线城市。未来5年内,平安还将投资300亿元,建立1000家健康检测中心,形成连锁性的第三方健康检测中心。
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已布局330余家,6月18日,最新一家在合肥开业
当平安这样万亿体量的公司进军第三方医疗市场时,已不是简单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那么简单。这或许也意味着,第三方医学诊断市场已经从起步阶段逐步走向变革整合阶段,行业内“马太效应”开始逐渐凸显。
高速市场拓展的背后是平安集团的“科技赋能”。比如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在服务中应用的“影像云”、“影像AI”、“人脸识别”等创新尖端科技,不少都来自平安集团多年的科研投入。
2019年,国际顶级医疗影像会议ISBI发布2019年最新国际竞赛成绩,平安集团旗下平安科技获得肺癌病理分割(ACDC)、内窥镜影像质控(EAD)和病理性近视检测(PALM)三个竞赛的总冠军以及六项子任务世界第一。
医疗AI方面的科技成果惠及健康检测领域。平安健康(检测)中心自主研发“平安好影像”智慧云平台,通过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安全、高效的远程阅片,搭建区域医疗服务网络,从而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就医体验。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与平安科技合作共建“AI联合实验室”,将集团在全球领先的影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X线胸片阴性片筛查、肺结节和脑出血的CT筛查等领域,打造自动化智能就医流程,进一步提高影像诊断的质量和效率。
另一个数据也能反映这一趋势:在平安集团从资金、设备、人才、技术、市场全方位的支持下,加之引进国际知名医学检验服务商日本SRL公司的先进技术,仅提升效率一项,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各地医学检验实验室就能够实现全自动化操作、多检验系统同时运行,常规项目在自动流水线可四通道同时检测,实现一小时内完成检测并自动出具报告,最快的半小时即可完成,同时差错率控制在千万分之三点一。
在1925年,美国就已经有医院商业化运营其临床检验实验室,承接来自其他医院的检验业务。在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院外的独立实验室开始出现,今天耳熟能详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巨头LabCorp、Quest的前身均已成立。第三方医学检验业务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在世界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
但在中国,这依然是一个新兴产业。在医保控费压力增大,医学检测科技日新月异、政府严控医学检测费用加成的背景下,医院逐渐将更多的影像、检验、病理服务外包,从长远来看,已是必然的趋势。对行业参与者来说,在标准化、连锁化、信息化和患者体验上的比拼,仅仅算刚刚开启了下半场的比赛。
本文为八点健闻Plus原创。八点健闻Plus,系八点健闻分号,聚焦健康商业报道,与八点健闻保持独立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