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律师网

如何理解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概念?

90人参与 |  2024年06月05日 03:28|  作者:   |  评论:0
  摘要  

如何理解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概念?合理使用的判断通常涉及四个关键因素:使用的目的和性质、作品的性质、所使用的部分与整个作品的比例、以及该使用对作品潜在市场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1.使用目的和性质:如果使用是为了批评、评论、新闻报道、教学、学术研究等非商业性目的,更可能被视为合理使用。2.作品的性质...

如何理解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概念?

合理使用的判断通常涉及四个关键因素:使用的目的和性质、作品的性质、所使用的部分与整个作品的比例、以及该使用对作品潜在市场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使用目的和性质:如果使用是为了批评、评论、新闻报道、教学、学术研究等非商业性目的,更可能被视为合理使用。

2.作品的性质:事实性作品(如新闻报道)比富有创意的作品(如小说、电影)更容易被合理使用。

3.所用部分的比例:使用的部分应当是必要的、有限的,与达到使用目的相称。摘取作品的核心或实质部分通常不被认为是合理使用。

4.对市场的影响:如果使用行为不会不合理地损害原作品的市场价值或潜在市场,更倾向于支持合理使用的判定。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形,包括但不限于:

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等。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也为合理使用的判断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导和案例参考。

网络环境中,何种行为构成著作权侵权?

在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侵权行为是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或法律规定的其他正当途径,擅自以数字化形式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放映、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改编、翻译、汇编等方式使用其作品,侵犯其依法享有的著作权的行为。具体而言,以下几种行为可能构成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

1. 非法复制与传播:未经授权,将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并上传至网络,供公众浏览、下载或分享,如盗版电子书、音乐、电影、软件等。

2. 深度链接与聚合:通过技术手段直接链接至他人网站上的版权作品,使用户在不离开自己网站的情况下即可访问,从而绕过原网站的访问计数、广告展示等商业模式,可能构成“间接侵权”。

3. 云存储与分享:用户在云存储平台上传他人版权作品,并公开分享链接,使得第三方可以下载或在线观看,若平台未尽到合理的版权监管义务,可能与用户共同构成侵权。

4. 网络直播中的侵权:在网络直播中未经许可播放他人音乐、影视作品,或者对他人现场表演进行实时转播,侵犯了权利人的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或信息网络传播权。

5. 用户生成内容(UGC)中的侵权:用户在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平台上发布的内容中,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版权作品,如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照片、文字、视频剪辑等。

6. 搜索引擎抓取:搜索引擎在提供搜索服务时,未经许可抓取、存储并显示他人版权作品的部分内容,可能构成侵权,特别是当这种抓取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围。

【引用法条】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行为主要受到以下法律法规的规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该法规定了著作权的基本原则、权利内容、权利限制、侵权责任等内容,是判断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主要依据。如第47条详细列举了构成著作权侵权的各种行为,包括未经许可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等。

2.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该条例专门针对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问题,明确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定义、权利内容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等。如第十四条明确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何种情况下可适用“避风港”原则免除赔偿责任。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司法解释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案件的审理规则、举证责任分配、损害赔偿计算等问题进行了细化规定,为司法实践中处理此类案件提供了明确指导。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行为主要包括非法复制与传播、深度链接与聚合、云存储与分享、网络直播侵权、用户生成内容侵权、搜索引擎抓取等。这些行为违反了《著作权法》及其相关法规,权利人有权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在实际操作中,判断是否构成侵权还需结合具体案情,考虑作品的性质、使用方式、目的、比例等因素,以及是否符合“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法律规定的情形。

数字作品传播,如何认定“未经许可”?

1.权利归属:首先需确认数字作品的权利归属,即谁是该作品的著作权人或合法授权使用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作品创作完成时自动产生著作权,原则上归属于作者。若作品经过转让或许可使用,则需查看相关合同或协议以确定权利状态。

2.许可情况:判断是否“未经许可”,需审查是否存在有效的著作权许可协议。这包括直接从著作权人处获得的许可,或是通过集体管理组织等第三方获得的许可。许可的内容应明确使用范围、方式、地域、期限等。

3.使用行为的性质:分析被控侵权行为的性质,包括是否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等权利控制的行为。同时,考虑是否存在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形,如个人学习、研究、新闻报道等,这些情况下即便未获直接许可,也可能不构成侵权。

4.主观意图:虽然在许多版权侵权案件中,证明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并非必要条件,但行为人的知晓程度、是否采取了合理的注意义务等因素,可能影响责任的判定和赔偿额度。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著作权的内容、归属、许可与转让、合理使用情形以及侵权责任等,是认定“未经许可”传播数字作品的核心法律依据。

第十条规定了著作权的具体内容,包括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

第二十四条规定了使用作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形。

第五十二条规定了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形。

第四十七至五十条明确了侵犯著作权的具体行为及法律责任。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进一步细化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规则,对网络环境下未经许可传播作品的行为进行了规范。

相关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为具体案件中的“未经许可”认定提供了指导性意见。认定数字作品传播中“未经许可”的关键在于确权、查证许可状态、分析使用行为的性质,并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因素。在此基础上,依据《著作权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综合判断。

合理使用是著作权法中一个灵活且重要的原则,它鼓励知识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保护了著作权人的核心权益。在实践中,判断是否构成合理使用需要综合考虑具体情况,并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对于使用者而言,在享受合理使用带来的便利时,也应确保其行为符合法律框架,尊重和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以上是网法务对“如何理解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概念”问题的解答,如果您需要更多法律方面的指导,请到网进行咨询。

来源:互联网,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扣扣号:185#0792#13去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