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国粹京剧,地方戏剧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256人参与 | 2019年10月09日 08:54| 作者: | 评论:0
说到中国的戏剧,大家首先想到的都会是京剧。的确,曾被称为平剧的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形象。不过究其根源,京剧也是地方戏剧出身。京剧的来源就是原在南方一带出演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大微班,陆续进入北京演出。这四大徽班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又不断融合了昆曲秦腔的部分...
说到中国的戏剧,大家首先想到的都会是京剧。
的确,曾被称为平剧的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形象。不过究其根源,京剧也是地方戏剧出身。京剧的来源就是原在南方一带出演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大微班,陆续进入北京演出。这四大徽班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又不断融合了昆曲秦腔的部分曲调、剧目跟表演方式。最终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京剧。
京剧是如何成为现在这么高的地位呢?
首先就是京剧本身的质量过硬。拿唱念坐打来说:
唱:京剧的唱指的是歌唱,并不是像相声一样指的是太平歌词。因为京剧自己就是自己的本门。
念:具有音乐性的念白,相对于朗诵,更有音乐性。唱与念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做:舞蹈化的形体动作,京剧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着严格的规则,就像《霸王别姬》中的霸王需要走几步的争论,正是对这些动作的规范,才让京剧更有标准化的欣赏指标。
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但是京剧这过硬的质量也有其他原因,比如政治与地域。
在明清以及民国时期乃至建国后,北京都是政治以及文化的中心。上文中也有说到,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的形成原因,但再深挖一层,为什么四大徽班会陆续进京呢?因为北京的经济政治文化在全国处于一线水平,有了大的市场,才能吸引到人才,各大剧种之间才能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与京剧类似,闽剧也是经过了各种的融合与发展。
唐代,我们就能在福州看到歌舞百戏的演出。
南宋时,福州的民间小曲小调《福州歌》和《福清歌》就被南戏《张协状元》采用作为曲牌。
明代,福州受到昆山腔、弋阳腔的影响,进而福州的地方方言戏曲开始兴起。
清光绪初年到辛亥革命前后,福州的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这三个班开始互相吸收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互相移植上演剧目,彼此渗透,最后发展成为“闽班”。
不过直到1924年,郑振铎将《紫玉钗》等剧目送往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的“闽剧”才正式取代了“闽班”成了正式的称呼。
那么京剧的地位这么高,像闽剧这类的地方戏还有必要存在吗?
其实京剧跟地方戏剧之间并没有竞争关系,京剧只是我国的众多戏剧中挑选出来用来代表国家的一个形象。下沉到地方的话,更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戏竞争性更强一些。闽剧采用福州话进行表演,相较于京剧,福州人对于闽剧接受度就会更高一些。
其次戏剧还是不断的发展的,就算是京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他也在不断地吸收兄弟曲种的优势。福州民间的小曲小调也有其独特的特色。
最后在讲诉角度上,京剧成为国家级的形象后,更多的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述剧本故事,而闽剧将继续讲述属于福州人自己的故事。